华南地震

探寻黄帝族的核心古雍州河南地

2019年2月,笔者撰写了《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指向史书记载黄帝冢》的文章,经中省媒体传播后,在全国引起了反响。轩辕黄帝一百八十三世孙、姬宗氏宗子姬英明看到报道后,第一次来到靖边高家沟“黄帝冢”,虔诚匍匐:“姬宗子终于找到轩辕圣帝真身陵了!”

白圉山 苗壮摄

轩辕黄帝发祥于陕北,单从拥有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看,陕北黄土高原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心舞台,榆林的山水留下了轩辕黄帝及其部族深深的印迹。

天玄地黄 上苍特制的舞台

黄土高原是地球造化的奇迹,是我国特有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大观,这是上苍给中华民族特制的舞台。

据地质资料,约360万年前,青藏高原第四次强烈隆起,改变了世界气候环境,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风系统。在北西风带强劲的运移中,西北半球戈壁沙漠地带的颗粒物被吹扬起来,向东南一路落下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堆积起了广袤深厚的黄土。新黄土高原地区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划定的,即日月山--贺兰山以东,秦岭以北,阴山以南,太行山以西,横跨了约11个经度、6个纬度,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。但在历史上,严格地形地貌意义的“黄土高原”,只包括明长城一线以南约40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黄土连续区。在这片区域,吕梁山西坡向西经陕北高原,抵甘肃六盘山东北麓,东西约500公里的黄土是一个连续的盖层,掩盖了低山和分水岭,填平了河谷和盆地,这便是富饶而神秘的古雍州地。

白圉山泾河 王志诚摄

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二级台地,她能为早期人类提供怎样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呢?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看,在这里,特别是陕北地区都可以得到基本满足。

陕北地区夏秋季节雨热同期,植物生长旺盛,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。黄土易耕,史前人类用简单的木质、骨质、石质工具就可以翻开土壤耕种。黄土直立性好,宜“穴居”,能为史前人避风挡寒,且山峁上无大洪水之忧。黄土还不用施肥而“自肥”,季风搬运黄土经年累月不停,新的黄土一直在进行“自我加肥”。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上个世纪初考察黄土高原后,感慨地说:“在辽阔的黄土带,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。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,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。”同时,黄土高原面积连绵广大,看似梁峁塬丘、沟壑纵横,但是各个小区域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,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,人们总有迁移回旋的空间。

而陕北地理的特别之处在于,位于黄河“几”字弯大河套内,是农耕和游牧产业交错地带。黄河三面环绕,一、二级支流密如蛛网,黄土、沙漠、高原、丘陵、草原、湿地、盐湖、内陆湖、内陆河等地理单元周齐。史前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农耕时,还可以采集、捕鱼、畜牧、狩猎,是最适宜生存生活的地方。

山泽盐铁 华夏文明的根脉

陕北,需要特别关注一座神奇之山--白圉山,一座有山泽、盐铁之利的山。白圉山主峰海拔1900多米,向东依次递减到1500多米。宋朝时称横山,指北界鄂尔多斯沙漠,南界延安以北,西北界六盘山东北麓,东界神木这块区域,东西横亘500多公里。据姬英明先生讲,姬宗氏祖传“白于山”(现代人书写,也作“白于山”,本文统一为“白圉山”。)的“于”字原是“圉”,叫“白圉山”,本意是仰望山峦被一圈一圈的雪线围住,后引申为禁、止和养马的地方。这座中华民族的根脉之山,见证、慈爱、护佑了华夏祖先子孙的发展壮大。它是一座父亲的山,伟大的山,英雄的山。

白圉山民居 苗壮摄

白圉山,早在《山海经》中就有记载:“西二百五十里,曰白圉山……洛水出于其阳,而东流注于渭;夹水出于其阴,东流注于生水”。白圉山与甘肃陇东高原相接,属同一地理单元,东西蜿蜒,南北耸立。宋种谔言:“横山(白圉山)延袤千里,多马宜稼,人物劲悍善战,且有盐铁之利,夏人恃以为生”。陇东与陕北约10万平方公里土地,古为“雍州”,与中华民族童年最为密切的河流都发源于这座山上。白圉山分水岭之北是蜿蜒状的丘陵涧地,连接着广阔的河套平原,南部为长条形山梁沟壑。南坡发源的河流有延河直接汇入黄河,有泾水、洛水南汇入渭水;东坡发源的河流有大理河、小理河、淮宁河汇入无定河,秀延河东汇入黄河;北坡发源的河流是红柳河、芦河等,由南向北汇入无定河。而海流兔河、榆溪河是从北面沙漠中向南流汇入无定河。这只是白圉山上黄河的一、二级支流,而白圉山脉千沟万壑,百溪争流,黄帝部族的聚落就镶嵌在密如蛛网的河流台地上。

上一篇:中国航天首次商业“拼车”发射成功
下一篇:没有了